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政策法规

农业部公告将于明年1月1日废止无公害食品132项行业标准

发表时间:2015-04-09 03:46:00

日前,农业部在其官网发布(第1963号)公告,公告称,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农业部对无公害食品标准进行了清理,决定废止《无公害食品 葱蒜类蔬菜》、《无公害食品 白菜类蔬菜》、《无公害食品 茄果类蔬菜》等132项无公害食品农业行业标准。此132项标准自201411日起停止施行。对于这一公告,很多人都做出了不同的误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届时,市场上将不再有无公害食品出现。

误读!

废止的不是无公害农产品

(第1963号)公告一出,引起舆论一片哗然。记者综合社会各界意见发现,大致有以下几种:农业部废止这132项无公害食品农业行业标准,是否意味着市场上不再有无公害产品?或者对应的无公害产品认证也将停止?还有人猜测,这些行业标准废止时可能已经有相应的国标。在中国餐桌及其不安全的环境下,农业部为何废止这些标准?这一公告,是否会导致老百姓的餐桌更少了一道安全屏障?

蔬菜学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厚诚告诉记者,这些解读几乎全部是误读。公告说得很清楚,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农业部对无公害食品标准进行了清理,也就是说,这次废止的132项行业标准是无公害食品,而不是无公害农产品。

所谓无公害食品,是指无污染、无毒害、安全优质的食品。简单地说,无公害食品并不是指无公害农产品,而是指由无公害农产品加工而成的食品。

记者仔细阅读了2009228颁布、20096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其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第十九条明确规定: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

刘厚诚表示,被废止的标准实际上是无公害食品农业行业标准,造成很多市场上由无公害农产品加工而成的食品都被冠以“无公害食品”的名头。这个标准“存在的意义其实并不大,早就应该清理掉。”随着这132项行业标准的废止,对应的无公害食品认证也将终止。

果蔬无公害标识依然有效

刘厚诚介绍,无公害蔬菜、水果等将继续按照国家标准认证和使用标识的,那个主要由麦穗、对勾和无公害农产品字样组成的标志图案依然在蔬菜、瓜果等产品上有效。

201328,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还发出“农质安发[2013]9号”文件,要求进一步规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请工作。同时启用新版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申请书(2013版)》。

文件规定,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时不再要求提交《无公害农产品标识使用征订表》,可使用标识的产品应在其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以下简称“部中心”)组织的认证评审并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www.aqsc.gov.cn)公告后6个月内,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征订说明及使用规定》的要求,向部中心申订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标识。按规定可以不使用或无法使用标识的,应在申报材料中提交不能使用标识的说明及证明材料。

无公害不同于

绿色、有机

超市里很多蔬菜水果都标有无公害、绿色、有机等标签,而促销员也都敷衍笼统地说,都一样。据记者了解,实际上这三者有很大的区别,无公害农产品处于三者的最底层,中间层是绿色产品,最高一层才是有机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或农业行业无公害相关标准,并经产地或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经有关部门认证并使用无公害食品标志的产品。简单理解,可以使用化肥农业,也允许含有重金属,但必须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之内。

而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个级别,a级绿色食品要求产地环境质量评价项目的综合污染指数不超过1,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的使用安全的人工合成农药、兽药、鱼药、肥料、饲料及食品添加剂。aa级绿色食品要求产地环境质量评价项目的单项污染指数不得超过1,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且产品需要3年的过渡期。

最顶端的有机食品,要求完全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

相关链接

三种认证标识乱象丛生

“超市、农贸市场里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不乏滥竽充数者。”尽管专家并不同意网友认为农业部此次废止这些行业标准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承认市场上不乏李鬼。记者采访了多家超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会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应的文件和认证。但记者发现,有些产品的证书复印件与标明内容严重不符,有的证书早就过了有效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蔬菜经销商告诉记者,很多超市的水果区、蔬菜区,实际上都是经销商自营,根据总销售额给超市返点。“怎么卖,卖什么品种,超市基本不怎么过问。”这些水果、蔬菜,经销商大多从批发市场进货,也有小部分直接从农户或种植户购买,各个超市的进货源头都差不多。“有些产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标签,甚至是经销商自己贴的。超市也不知道。”而记者也了解到,一旦抽查要罚钱或是赔钱,也是经销商兜着。

“我主要为大超市供货,比较正规。有些小超市经销商胆子很大,从外面批发来普通水果,就敢贴上有机的标签卖。反正这种有机标签根本就没有什么防伪性,花钱随便就能买来。”记者比较了一下,换了身份之后,这些蔬菜、水果摇身一变,价格就涨了三四倍,至于有机食品,检测也并不严格,即使抽验,也很难将这些“假货”甄别出来。

“最近加大对有机食品的监管,市场上的有机食品一下子少多了。经销商怕出问题,将做假明显的食品多数都下架了。但一些做假比较‘精细’的,依然还在销售。”这位内部人士透露。

市场上两类虚假有机食品风行,一类是“假有机”食品,另一类是已经认证的“伪有机”食品。有机食品造假乱象丛生,与“假认证,乱发证,缺乏后续跟踪”的监管缺失大有干系,“花钱买认证”趋势愈演愈烈。谈起这事,北京欧阁有机农庄科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丛红有点愤怒。第一种情况就是未经权威机构认证便贴上了有机标签,这种假冒的有机食品在201271《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施行后有所收敛,因为新规规定所有的有机食品上市时,最小的独立包装上除了贴有机认证标签、认证单位等之外,还要贴有机追溯码。

陈丛红告诉记者,检测监督的缺位也是最大的问题。“发证后,认证机构每年最多下来检查一两次,有些企业在幼苗的时候喷洒农药,检测的时候就很难查出”。据记者了解,除了自有农庄外,有些有机食品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由于缺少监管,食品质量往往取决于农户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公司+农户”模式使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只能获得整个产业链条中最低端的种植养殖环节的微利,如果遇到市场风险,小农为了避免破产,往往选择“造假”。此前,贵州茅台酿酒原料“假有机”被媒体披露,但至今没见到有任何处罚决定。

对有机农业有深入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表示:“有机食品作假泛滥,源头则是假认证,乱发证,缺乏后续跟踪。”